“两节”反腐透视 “点状”四风暗流涌
发布日期:2022-05-10 23:38 来源:未知 阅读: 次
收的是高档白酒,用的是破旧瓶子;买的是奢侈品牌,开的票是工作服装;送的是贵重礼品,说的却是“一串密码”;批的是几年前的项目,报恩“买单”却放在如今……中秋国庆“两节”临近,伴随着从中央纪委到各地方部门相关禁令的落地,奢华礼品减少、月饼价格亲民、干部作风良好,社会风气“清风拂来”。但与此同时,“节日病”悄然变种,在某些领域呈“点状”分布的“四风”问题依旧“暗流涌动”。
虽然节礼更加节制,但钻空子的人却更“暗流”涌动。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,禁令当前,不少地方上演“遮礼戏法”,送礼人更是“投其所好”,各种隐蔽手法仍让“四风”问题有所“回潮”。
——过节要交“特种税”,借助互联网“隐身”。今年年初,曾有企业家致信称,每到中秋等节日,还是要在个别城市向相关官员“打点”,被称为“特种税”。而记者调查发现,这种“节日税”仍然存在,甚至通过O2O(从线上到线下)这样隐蔽的方式进行。
中秋节前,南宁市某金融机构为“高端客户”提供了“某记农庄”的礼品券。记者看到,一款年套餐12800元的礼品券,崖州湾科技城水产龙头企业海南晨海水产有限按照电子条款激活,在未来一年时间里每月配送2至5次、10至12个品种的有机蔬菜。农庄相关业务经理向记者透露:“农庄的套票基本上都是与农庄有合作关系的银行集中购买。银行赠送的高端客户大部分是厅级干部,还有监管部门、政府平台公司、财政、招投标中心等部门领导。”
——接收双方不见面,送礼只需报“密码”。不同于以往的购物卡、台举办第2届儿童画大熊猫比赛小朋友,有形礼券,不少电商网站推出了不记名的“电子礼品卡”。只需一个序列号或密码,送礼人和接收人根本不用见面。而“微商”平台的关系户提货更加隐蔽便利,杭州一家经营虫草和玉石的微商告诉记者,对方提供相应的密码口令就能顺利提走上万元的虫草。
——贵重白酒“旧瓶”装,吃喝“老板”来埋单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政府部门办公室主任提到,现在带有品牌标志的高档白酒都是“敏感品”,给领导送礼的下属或者企业老板,就想方设法换包装。“过去是看包装讲‘排场’,现在反过来,普通玻璃瓶装来的‘简装’白酒反而是价格不菲的‘特权专属’。”
作为反腐的“杀手锏”之一,中央在2010年就通过相关规定,将领导干部收入等涉及财产性内容列入个人报告事项,每年定期抽查核实。目前,核实的比例不断提高,“任何人都不能例外”。多部门联合执法也是“杀手锏”之一。
同时,杭州市纪委常委吴凤莲等还建议,作风建设还需强化“事前监管”工作,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方法,探索“源头”治理和多部门联合行动。